跑了校徵還是找不到人?問題出在招募思維與流程(文末附招募流程檢核點)


文:鄭智維Wesley Cheng|科技業人資

原文標題:雇主品牌做好做滿還是找不到人 ? 其實問題是出在招募流程

目錄

許多HR朋友分享,即使參加了校徵、做好了雇主品牌,仍然找不到人。或者,許多公司將校招定位為大拜拜,藉由校招場合擺攤、宣傳、行銷雇主品牌、有良好印象,就結束了。

校園招募只是一個開啟招募流程的時機點,善用銷售思維來構想招募流程,可讓招募的各個環節轉換更順利,從履歷蒐集、篩選履歷、邀約面試,到最後即使成功招募,也須再檢視是否有優化成功招募的關鍵。

今年上半年無不感受到大招募時代的影響,企業汲汲營營的參與各式線上線下招募活動,尤其是睽違許久的校園招募,無不湧入各家企業人資搭配用人主管出現於展場,熱鬧的場面使得校招活動一開始企業的工作人員居然比學生還多。

活動開場,學生隨之湧入,人資賣力地推廣自家的職缺,細心地介紹企業文化與薪資福利,用人主管則介紹職缺所需專業能力、工作內容。

在校招的月份,光高鐵票就買了近二十張,幾乎整個校招月都在北部跑說明會跟博覽會。然而,在一場數萬元精心設計的校招展演,以及熱情之後留下的疲憊,人資要如何延續在校園招募的效果呢?

許多人資朋友分享,參加完校園招募後仍然苦感校招對招募沒有幫助,甚至覺得自己的雇主品牌已經做好做滿,為什麼還是找不到人?許多公司認為校招是大拜拜,藉由在校招場合擺攤來宣傳、行銷雇主品牌,讓畢業生認識該公司,對於公司有良好印象,這樣就結束了。

其實參加校園招募不只是一場行銷展演,而是開啟招募流程的時機。他是一個管道而不是一場事件。人資除了需要積極主動外,更要重新設計招募流程,讓招募流程能一步步驅動設定的目標。

接下來,我想用另一個思維來談談招募流程。

延伸閱讀>>>【HR必修課,做好品牌 】全面解析你的雇主品牌(二)公司文化有吸引力嗎?

銷售思維技巧與招募流程

隨著大招募時代來臨,招募更加講究招募體驗、雇主品牌形象、薪資福利競爭力以及職缺工作文化等,使得從事招募的夥伴越來越覺得自己像業務般「銷售」職缺。而這一波仍採取被動招募的企業已經被淘汰,相對的,招募就不能停留在傳統寄信、打電話邀約面試,必須要有更策略性的作法。

在銷售技巧中,客戶留下聯繫資料到成功交易的這些潛在客戶稱之為銷售線索(Leads),而銷售線索從一開始的資料蒐集到最後成交的管理推進流程可以區分為:蒐集—>驗證—>分配—>培育四個階段。

同樣的邏輯應用在招募流程中,從取得求職者的履歷,到最後成功招募的招募流程可以區分為:履歷蒐集—>篩選履歷—>邀約面試—>成功招募。不過銷售思維更聚焦在以求職者為中心的思考,環繞著如何在各個接觸點上提供有價值的職缺資訊,滿足求職者的需求。

延伸閱讀>>>【HR,你的企業好在哪?】重視求職者體驗

每個HR都該具備的10項人力資源管理技能

履歷蒐集:利用有價值的內容讓求職者主動留下聯絡資訊

現在很難靠被動的履歷投遞來獲得足夠的履歷量,HR也難以透過撈取履歷的方式來選取符合條件的求職者。主要是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求職者的求職管道逐漸多元化,不只依靠單一的人力銀行網站做求職行為,不同族群與特性散落在各個管道,如Linkedin、FB粉絲專頁、職涯中心、社團中。再者各家公司的職缺爭相放送,如果沒有吸引到求職者的眼球,更難引導求職者投遞。

許多企業將行銷策略用於招募流程中,開始經營Linkedin、FB粉絲專頁、IG等社群網站,並且用心策畫主題式的社群行銷內容吸引求職者的目光。而在疫情的影響之下,也籌劃自己的線上招募活動,例如線上說明會、線上聊天室、社群互動等方式,吸引有興趣的求職者前來報名參加。或是利用招募網頁、企業文化介紹、學長姐分享等內容行銷的方式來加強自己公司被搜尋引擎檢索(SEO)的機會。

這些行銷的方式不單只是吸引求職者的目光。讓求職者對企業感興趣,利用有價值的內容(例如產業趨勢、求職技巧、職缺招募)讓求職者想要進一步了解公司、了解職缺,即招募目標族群主動提供履歷讓我們接續的招募服務。所以,參加校園招募活動的目的也在於吸引求職者願意留下履歷資料,打開招募的大門(不論是否為應屆畢業)。

延伸閱讀>>>【HR,你的企業好在哪?】重視求職者體驗

社群時代必學的招募技巧,歡迎報名>>>>
當個有梗的HR - 讓人才自己上門的創意社群招募
YOTTA 社群創業時代:從10人到10萬人的IG經營秘技
YOTTA 粉絲經濟大解密|掌握經營心法,擴大你的社群影響力

人資的跨年度確認清單

篩選履歷:篩選出成功率高的履歷

「驗證」就如同篩選一樣,要找出有品質和容易成交的線索。有品質,指的是符合職缺條件的求職者,容易成交,指的是雙方同樣對公司或職缺感興趣的人。

然而,大多數人資是依照主管給予的條件去篩選求職者。通常要完全符合主管條件的求職者非常少,那麼願意接受邀約來談的人又更少了,難怪主管一直喊找不到人。除非是單一特殊專長人選,說實話主管也不知道怎麼表達缺什麼樣的人。反過來操作,可以去歸納主管過往錄取的人選有沒有集中趨勢?或許錄取的都是滿足第一項跟第三項的求職者,例如都是某間大學、具有某項專長。利用數據分析的方式得知這些對象的特質。

評估這份履歷是否容易成交也很重要。我們必須要從求職者的行為去評估求職者對於職缺或公司的感興趣程度。例如相同都是EE背景的求職者,一位是校招時靠攤、另一位則是參加了說明會活動、又主動投遞履歷,那後者的成功招募機率一定更高。

如果可以用量化與權重方式評估,校招靠攤得1分、參加說明會得2分、主動投遞履歷得5分,那麼就可以更快看的出來所有履歷之間的急迫性。評分的方式可以依照過往的經驗去設定每個管道的分數與權重。

不是說要放掉其他求職者,而是要怎麼在有限的資源下先找出成功率高的求職者。依據我的經驗,很多錄取率高的求職者就在人資的等候篩選履歷的階段中被其他公司錄取了。

隨著人資招募的渠道多元且線上化,如果HR也開發出如同Martech 的方式,紀錄求職者的線上行為,例如曾瀏覽過公司網站、點擊過公司廣告、停留職缺的時間等,那更可以辨別哪些才是優先重要的求職者。

當雇主品牌做出成效後,或許一場活動就收到上百份履歷。一定要建立出篩選履歷的模型,挑成功率高的履歷優先處理、集中打擊。如果上述都做到了,接下來我們就不該在邀約中失利。

招募數據視覺化,歡迎報名>>>>
資深經理人教你超強Excel數據力
Power BI HR管理分析師【招募數據視覺化】

主管不罵人真的好嗎

邀約面試:分配合適人資強化招聘成功率

以一般公司來說,篩選完履歷後便讓負責招募的同仁去打電話邀約,負責邀約的人資不是臨時人力,就是相當資淺的人資。更有規模的公司則會進一步區分,每個招募的同仁都負責不同的部門或專業。

如果我們透過業務「分配」的角度去思考,試問你會把重要、成功率高的客戶讓資淺或是業務工讀生去處理幾百萬的單子嗎?當然不會,後續開發一定是越資深的業務接手重要性越高的客戶。而資淺的同仁只會被內勤分配到適合練功的客戶或是由資深的業務手把手帶著。

為什麼要分配?為什麼不要簡單的集中在1-2個call-out的人力就好?簡單講,依照目前市場的熱度,今天求職者絕對不會只有接到一家公司的電話邀約、一家公司寄出的信件。要怎麼吸引求職者願意參加面試?營造差異化的面試體驗是重點,如同我在前文所提到要提升邀約技巧以及避開邀約誤區:「提高面試邀約成功率絕對不是靠話術,而是倚賴你能夠判斷求職者的需求」

因此我一直強調,招募不是簡單的工作,必須要持續進行專業訓練。例如對於軟體、製程、開發、經營管理等招募職缺做分類,或是暑期實習、產學實習、研發替代役、工讀等招募方案做分類,這些職缺所需要的專業術語、專業服務一定不同。由訓練合適的人資服務,一來可以提供較為清楚的工作內容,二來對於該職缺未來的發展有能夠提出見解,解決求職者痛點。

對應上面的評分方式,分數越高的求職者應由負責的資深同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聯繋,分數中間的求職者可以按照各個專業的同仁接觸聯繫,而分數低的求職者可由資淺的同仁接觸聯繫,並從中學習成功經驗。

延伸閱讀>>>超實用!邀約面試mail撰寫六大技巧!為你的雇主品牌加分

成功招募:檢視招募漏斗、優化招募策略

進行校園招募或是各式招募活動時,都應該先設定以及呈現招募主軸或招募策略、目標招募對象,進而擬定招募文宣與招募行銷。抽象的如:主打工作生活平衡、破百萬高薪、產業前景發展、多元共容文化、溫暖有趣的辦公室氛圍等,具體的如:主視覺設計、宣傳品設計、現場話術等,都會在活動前規劃完成,開始陸陸續續地進行宣傳。

有些科技業與行銷公司合作,可以識別出每個管道不同的求職者樣貌、擬定不同的文案分眾線上線下去打各個不同對象。例如不同的管道適合多做職涯前景敘述、有些則適合直接寫出薪資誘因,不要太多做鋪陳。

但不管資源多寡,把招募的中心訴求清楚的定義出來相當重要。

招募成功不只是將高成功率的求職者順利成為員工,統計這波活動成功招募幾位工程師。透過招募漏斗的概念,去檢視邀約面試、到談人數、錄取人數、報到人數各階段間的轉化率是否有提升。如果有的話,該如何去放大既有優勢,如果沒有的話,如何檢討管道與策略。

招募成功應拉長期戰線來看,指的是成功推動招募飛輪,透過覆盤每次的招募活動是否達成目標,不斷的優化招募策略、產製好的文宣。招募不是一次性的活動、也不是單點的打擊,所謂的「培育」,即培育招募管道的人才池,讓招募自行滾動,更加順利!

延伸推薦>>>身為人資必修的招募漏斗,由上櫃軟體業的資深HR帶你手把手建立!

Takeaway:10個項目帶你檢核招募流程是否有優化空間

  1. 招募活動是否有清楚的招募主軸、對象以及策略
  2. 招募活動是否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乾貨
  3. 招募活動是否能吸引求職者留下履歷
  4. 招募活動後是否有將求職者履歷推進至招募流程
  5. 招募流程中是否有評估履歷重要性、次序的方式
  6. 招募流程中是否有將履歷進行分類區分出重要性
  7. 招募流程中重要性越高的履歷是否由資深人資第一時間聯繫
  8. 邀約面試中人資是否了解招募主題、職缺或是專案內容
  9. 招募活動後是否有量化追蹤、評估招募成效
  10. 招募活動後是否檢討及優化

招募策略在大招募時代中,聘用1-2個臨時人力集中每天打百幾通電話的「流量招募」概念或許已經不適用。「存量招募」的思維讓我們必須設計更精準的管道與更具吸引力的招募策略。許多公司開始嘗試與行銷公司合作來統籌招募專案。然而,沒有資源的人資夥伴也不要灰心,掌握招募流程,你也能創造出招募的價值。

分享前輩們的招募流程與技巧,在招募上更得心應手 >

提升招募轉換率,大家都在看這些: